来源: 2018-09-22 10:02:49
幼儿园班级主题墙创设的教育价值及其优化策略
随着主题课程的推进,幼儿园班级主题墙作为集教育性、实用性、参与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开放的“环境”,在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为幼儿的发展和主题课程的建设服务。
一、开展班级主题墙创设的价值
价值一:引导活动深入开展
瑞吉欧教育理念强调:“空间具有教育内涵。”班级开展主题活动中将空间的设计倾向于将所有与主题活动有关的事物结合起来,尽可能发挥有用空间的作用,大到活动室、走廊、橱窗;小到墙角、柱子、门框,教师和孩子一起布置班级主题活动的墙面环境,孩子们走到哪里,哪里就成为激发他们潜力的资源。于是,班级主题墙创设便能引发生成新的课程主题,同时引导活动不断深入开展。
价值二:记录幼儿的探究
班级主题墙创设不仅能推动课程的生成、开展,它还能成为幼儿学习探究的一种“记录板”,在每个主题活动中或活动后,教师和孩子们一起将活动内容、探究结果以照片、文字图画等多种形式体现在班级环境上,以此来呈现整个主题活动的进展情况,同时也借此帮助幼儿梳理、积累在活动中获得的相关经验。它真实地记录下幼儿和教师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让幼儿的学习“看得见”。
价值三:激发幼儿互动
创设良好的主题墙不仅能激发幼儿思考,还能引导幼儿的行为与活动,改变幼儿的认识和理解。它为幼儿的合作学习提供了非常好的资源,在与墙面环境的互动中,幼儿的活动以及所获得的经验会引发同伴的模仿、学习及共同探究,形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而幼儿与墙面环境的互动过程又是教师了解幼儿的主要途径,如教师观察幼儿对哪些事物感兴趣,他们遇到了什么问题和困难等。在此基础上,教师通过创设变化的环境来支持和引导幼儿的活动从而使教育效果更加显著。幼幼互动、师生互动使得教育活动更具吸引力和凝聚力。
价值四:提升教育价值
主题进行中,教师把控着班级环境创设的脉搏,初步实现了让墙面说话、环境育人的教育目标,使班级的主题墙创设在内容、空间和方法上,更加突出幼儿自身发展的个性,教师们充分发挥特长和创新能力,这样以来实现增强创设教育环境的实践能力,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教育理念,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更高目的。
二、班级主题墙创设的实践误区
误区一:创设=展示,墙面价值难以体现
从主题活动一开始,教师们为了达到充分展示的目的,将收集的主题资料、将幼儿的一系列作品一并往墙上贴,一幅主题墙既是资料墙又是幼儿的作品展览墙,贴满了、丰富了,却成为了一面名副其实的“花墙”。孰不知主题墙不只是一面墙,它蕴藏了许多教育的价值。视觉上满了,但是主题墙的教育价值从何体现呢?
儿童心理学及脑科学的有关研究表明:幼儿是有能力的、主动的学习者,他们能够在与环境的互动中获得各方面的发展。积极有效的主题墙能激发幼儿思考,引导幼儿的行为与活动,改变幼儿的认识和理解。
误区二:创设=随性,课程教学难以体现
主题墙没有真正从幼儿的兴趣、需要出发考虑问题,而是教师凭自己的主观判断和臆测去随意布置,具有一定的盲目性。比如:图片、照片资料在主题墙布置上是教师的首选,教师在请家长帮助收集资料时,由于没有很好地沟通,有些资料不能很好地突出主题,甚至于有些文字资料多于图片资料,虽然算是图片有了,文字有了,幼儿、家长基本参与了,可是难以看出主题墙和课程之间有什么关系,甚至这两者被割裂开来,墙归墙,课程归课程,再加上没有随之变化与更换,主题墙成为了一面死墙。
在主题活动进行中,主题墙就像“骨架”一样把主题涉及的各个方面和一系列活动呈现出来,互动起来,由课程创设主题墙,由主题墙来展现我们的课程,推进我们的课程,从而让主题墙与课程教学产生互动。
误区三:创设=独秀,幼儿主体性难以体现
幼儿教师心灵手巧,为了让主题墙达到完美效果,有的教师费尽心思用各种美术技能秀出绚丽多彩、精巧别致的主题墙。还有一种情况:对于小班幼儿来说,由于年龄特点的关系,更是丧失了参与环境布置的机会,主题墙等同于教师的创意角,孩子没有成为主题墙创设的主人,只是这个事件的旁观者,致使幼儿主体性难以体现。
儿童参与主题墙创设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通过自身活动同化与顺应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建构自身的认知结构。真正意义上的参与,可以使儿童更加理解主题墙的内容,更加喜欢与环境交流。在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地丰富主题墙,不断地改变它的形式和内容,会让幼儿思维的深度和广度都有所提高,也会使教师发展活动的方向更加明晰,更会让幼儿和教师共同拥有成就感。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 ,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